黄小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上海核工院土建公用设施所副总工程师,院结构学科技术带头人,参与国家重大专项AP1000消化吸收研究课题、CAP1400自主创新研究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核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为核电厂抗大飞机撞击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我是黄小林,我来谈谈我的观点。”作为上海核工院土建公用设施所副总工程师,黄小林音调不高但是掷地有声,温文尔雅的语调中中包含着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他长期进行土建结构的分析计算、设计和施工研究工作,在核电厂的结构设计领域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AP1000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土建结构方面的中流砥柱。
赢得国外专家信赖,争得设计分包机会
2006年,在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引进谈判后期,中方希望借助AP1000的标准设计并未最终固化的机遇,参与AP1000的合作设计,但面临西屋已有合作伙伴且对中方技术能力存在保留态度的情况下,中方想争取参与的机会非常渺茫
西屋的专家来院交流时提出:“我们的西班牙设计伙伴公司已经完成了模块的连接设计,你们能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吗?”由于该模块是一种钢板外置并采用钢桁架连接内填混凝土的新型组合结构,虽然国外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国内尚未展开相关技术研究,毫无经验可以借鉴。“这不是为难我们吗?”“这不可能,并且时间也来不及呀。”很多同事面对西屋的“刁难”忿忿不平。但看到文件封面上大大的AP1000标识,黄小林还是坚持为了国家核电技术的发展,一定要抓住此次难得的机会,展现我们的能力,得到对方的认可。黄小林温和而坚定的表示:“别急,我先研究一下”。有人说他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有人说何苦要自己跟自己钻牛角尖,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动摇黄小林的决心,一定要完成这道事关荣辱的考题,他相信,只要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他连续数日挑灯夜读,废寝忘食地研究美国相关法规与设计文献资料,并结合国内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最终在西屋的专家离开中国前提交了一份全新的连接方案,令西屋对我院的技术实力大为赞赏,为中方争取到了技术分包的机会。几个月后,黄小林作为首批设计参与人员前往美国西屋公司总部,参与了AP1000的联合设计,并对AP1000设计提出了多项优化意见和建议,也为后续技转转让和设计分包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核岛厂房抗大飞机撞击,技术实力造就自信
早在西屋刚刚开展AP1000技转工作时,黄小林就预计核岛厂房抗飞机撞击技术的技转工作将会遇到阻碍,果然,后续由于国家安全等原因的考量,西屋做出不转让该技术的决定。在院内的技术会议上,黄小林作为专业负责人说:“核心能力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建立。我们有专业底蕴,也要有这个自信,建立团队,在总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当然,技术创新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常常有人因为看不到结果而疑惑,到底还要多久?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黄小林认为,只要开始出发了,那么最难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他带领着新成立的课题组根据所获得的零星资料,摸索着、判断着技术研究的方向,及时遇到课题组核心成员因压力过大退出,遇到飞机撞击核岛的整体效应、局部效应、震动效应、燃烧爆炸效应等技术难题的阻碍,他始终脚踏实地,集中精力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坚定、坚持!”这是他留给课题组的最深印象,与课题组热火朝天的沟通交流、挑灯夜战的坚持不懈,最终,为他和我院带来了更为先进合理的技术手段,课题组圆满完成了核电厂抗大型飞机撞击分析设计及防护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了自主创新重大专项课题的验收,并先后取得了核能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国家电投科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设计须坚守原则,但不是墨守成规
作为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黄小林自始至终严格遵守设计规范,但也并不墨守成规。在参加AP1000依托项目技术支持过程中,他受邀对某大型结构模块吊具给予工程咨询支持。该吊具设计总起重量超过一千吨,且由于吊具加工制造单位人因失误导致吊具主梁开孔位置发生偏差等问题,为确保工程实施万无一失,现场初步的评审意见认为必须废弃该吊具。由于问题起因非施工方、非设计方及业主,国核联队并没有任何损失,废弃的就决定的确是相对保险也是最为简单的做法。
黄小林并没有选择避重就轻,他认真审阅了制造单位提交的垫板塞焊补强并制定了重新进行开孔的方案,对其提交的计算书按国家标准钢结构规范、吊具设计规范等进行了仔细地复核,指出其中的问题和错误,又按美国AISC标准进行了多次补充验算,特别是对其中的焊缝计算和焊接要求进行反复校验。在与各相关方充分沟通后,黄小林以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核电工程经验,协助完成了对其他评审专家提出问题的解答,最终该吊梁修补方案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也为项目节省了大量的费用支出,有效提升了工程建造的经济性。
也许有人会误解他是否过于注重经济影响而放松对原则的把握,但黄小林认为:“核安全是根本,只要工作做的足够细,这二者并不冲突”。针对焊接质量、无损检验等通过分析和计算并不能直接解决的隐患,他提出了吊前重船试验、吊后再次使用前需进行检查的流程要求。正是他这种将原则落实到细微的工作中,严格把控质量关,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技术和经济性的平衡。在后续依托项目大型结构模块的起吊过程中,黄小林参与设计的吊具未出现任何问题,他也用自己的实践经历验证了自己所坚持的原则:不是简单的墨守成规,而是将工作做实、做细,把握最根本的质量才是最佳原则!
这就是黄小林,一位默默耕耘、融多项技能为一身的技术尖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潜心技术。他明白梦想总是在失败后才能成功,只要知道自己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